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深入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践行“五育并举”育人理念,我校于3月18日正式启动“聚焦核心素养 赋能品质课堂”骨干教师示范课暨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交流系列活动。此次活动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任务,以“提质增效”为核心目标,通过示范引领、课堂实践、跨学科共研,积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,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此次系列活动既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深度对话,更是“减负”与“提质”的双向奔赴,为构建“轻负高效、素养为本”的课堂生态注入新动能,今天给您展示的是美术组汇报课。
春风有信,花开满径,教研有期,润物无声。为深化美术课程改革,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,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,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美术组于三月开展了“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示范课”交流活动。七位教师以“艺术赋能课堂”为核心,精心打磨七节风格各异的美术课,为校园注入了鲜活的艺术气息。
“独行快,众行远。”活动前期,美术组全体教师围绕新课标理念展开深度教研。七位授课教师立足教材,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,设计出兼具趣味性与探究性的教学方案。教研组长带领团队逐课研讨,通过“目标定位—环节优化—评价创新”三步走策略,引导教师聚焦核心素养,挖掘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。组内教师各抒己见,从教学语言的诗意表达到实践活动的层次设计,从跨学科融合点到数字化工具的应用,思维的碰撞让每节课例日臻完善。
《天然的纹理》一课,栗晓琪老师以“触觉盲盒”游戏引导学生感知树叶、贝壳等材质的肌理差异,通过对比观察探索斑纹成因(如保护色、地质作用)。教师示范树叶拓印四步法:选叶、涂色、按压、揭纸,结合添画创作。学生实践拓印技法,将树叶、菜头等纹理转化为创意作品,延伸思考“拓印万物”的可能性。课程融合多感官体验与非遗技艺,大部分学拓印纹理特征并通过添画、联想完成创作,在观察自然纹理中激发美育灵感,传承拓印文化。
张信玉老师执教的《千姿百态的帽子》属于设计应用 ,以学生所熟悉的帽子为题材,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纸制帽子插图,学生通过欣赏和制作帽子,体验制作过程中的乐趣,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。
四年级学生对美术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度。他们对于绘画、手工艺等美术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上的各种美术活动。在研究过程中,他们乐于尝试新的艺术技巧和形式,表现出了对美术创作的热爱和探索精神,在欣赏、讨论、游戏等学习活动中,让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、想象力、创造力得到锻炼。从审美、实用的角度出发,设计出一顶新颖、漂亮的帽子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。
姚知语老师讲授五年级下册《神奇的肥皂粉》一课。以抓泡泡游戏导入,新奇有趣,带动学生学习气氛。到欣赏作品,初步感受肌理效果带来的特殊美感,激发学生学习热情。利用数字教材的资源,详细的讲解肥皂粉肌理的制作方法。姚老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时间,鼓励学生自主思考、探索肌理的变化规律。通过学生互评,学生自评作品,探究成功产生肌理效果的注意事项,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性学习气氛。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剪切,拼贴和添画技巧,完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肌理画作品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新的技法,感受到了肌理画的独特美感。为之后的审美力教育打下良好基础。
孙淦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美术《动物的花衣裳》属于“造型·表现”,以动物花纹为切入点,通过“观察—分析—创作”的递进式设计,理解动物花纹的美。 通过森林王国的舞会邀请为引子,学生观察动物图片了解动物花纹特征,引导学生用点、线、面、色块等元素设计动物的花衣裳。三年级学生能准确辨别豹子、斑马、长颈鹿花纹的特征、作用,绘画创作时合理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美术知识设计衣裳纹样,花纹精致、色彩丰富。同时课堂中强调保护动物是人类的好伙伴,爱护环境保护动物。
宋林霄老师所执教的《给您提个醒儿》是一节设计应用课,以“提示”为主题,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创作传递“提醒他人/自己注意”的意识和责任感。教学过程中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安全教育内容,分析真实案例(如各类安全标识),增强学科联动性,实现跨学科融合。在示范环节中提供多种素材以实现师生、生生互动,强化课堂互动性。生活化选题有效调动学生兴趣,实现“美术为生活服务”的育人目标;“以评促学”的互动模式提升了课堂活跃度。课程融合了观察生活、情境创设、艺术表达等环节,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能力,同时提升美术创作技巧。 本节课通过“艺术+责任”的双向驱动,也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美术的社会价值。
刘洁老师执教的《春天的使者》是一节造型表现课,学生首先认识了燕子的外形特征(尖嘴、剪刀尾、黑白羽毛)及飞行动态,体验了小燕子轻盈优美的飞行感觉。其次学生在欣赏,评述,探究,实践的学习活动中,掌握了对折剪纸技法,能独立完成对称燕子造型,并添加简单纹饰装饰。学生通过观察艺术作品、视频与实物,提升了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感知力。教会学生运用“画一半剪全形”的对称原理,结合创意元素(如花朵、绿叶)进行个性化创作。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,理解燕子作为“春之使者”的文化象征意义。感悟传统剪纸艺术魅力,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,鼓励组合创新。教学设计亮点:通过“观察→解构→创作→展评”链条,将自然美育与非遗技艺融合,同时植入“对称美”数学概念,契合跨学科学习趋势。
李沛老师执教的《桂字的写法》,向学生们讲解了楷书“桂”字的书写技巧,包括笔画顺序、结构要点和书写要领。通过详细解析木字旁和“圭”部的书写方法,帮助学生掌握书写“桂”字的技巧,使学生们书写更加美观和规范。整节课讲得格外仔细,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,能够遵循老师的思路前行。孩子们的写字积极性也非常高涨。
以评促教,凝聚成长新动能,课后研讨环节,全体教师以“三度课堂”(温度、深度、广度)为标尺展开评议。青年教师从“如何突破技法教学难点”到“如何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”,提出困惑与思考;骨干教师则分享“情境化任务驱动”“生活化素材开发”等实践经验。
“ 知他山之高,思己水之浅”。此次示范课活动,既是骨干教师教学智慧的凝练展示,亦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引擎。未来,美术组将继续以“美育浸润”为理念,深耕课堂、研创共生,且行且思,且悟且进,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学习,和风华正茂的孩子们一起成长,以教之道悟己身,遇见最美的自己。(张信玉 栗晓琪)